离子迁移谱(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,IMS)是利用电场驱动气相离子在中性气体中迁移,根据迁移率K的差异实现离子分离和识别的一种技术。通过提高电场强度或延长离子迁移路径,可以提高IMS的分辨率。传统的迁移时间离子迁移谱(Drift Time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,DTIMS)使用直流电场驱动离子,延长路径的同时需要相应地提高电压,由于空气击穿电压的限制,依靠延长路径提高分辨率非常有限。2004年,Giles等人首次使用行波进行离子迁移率分离,行波即沿迁移区轴向移动的脉冲电压,电压幅值不随迁移路径的延长而增大,理论上可以无限延长迁移路径从而实现超高分辨。
行波离子迁移谱(Traveling Wave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,TWIMS)分离离子的原理如图1所示。通过在相邻电极环依次施加脉冲电压产生行波电场,离子在波前时,电场驱动离子轴向前进,而离子处于波后位置时,电场驱使离子反向运动,造成运动轨迹折返,即翻滚事件(图1a、c)。迁移率K较大的离子随波迁移能力强,发生翻滚的次数少,所需总迁移时间较短;而迁移率K较小的离子随波迁移能力弱,发生翻滚的次数多,所需总迁移时间较长。如此,不同迁移率的离子即可实现分离。当离子迁移率K足够大时,离子可以随波作“冲浪”运动(图1b)。
图1 (a、b、c)行波场中离子的SIMION轨迹模拟;(d)行波场的产生
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,目前TWIMS仪器按结构主要分为三类:第一类是早期开发的环形电极堆栈结构(SRIG),Waters公司基于该结构推出了Synapt系列淌度质谱仪;第二类是Waters公司于2019年推出的循环离子迁移谱(Cyclic Ion Mobility,cIM);第三类是基于无损离子操纵结构(Structures for Lossless Ion Manipulations,SLIM)的TW-SLIM。后两种结构都可以实现离子迁移路径的循环,因此分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(>500),下面将对二者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别介绍。
cIM的主体结构如图2B所示,路径长度共计98 cm。主体结构的cIM电极结构如图2D所示,相邻的cIM电极上同时施加反相的射频和行波脉冲,射频形成的赝势阱提供z方向的限制,行波驱动离子进行迁移率分离;侧板上的Repeller电极上施加略高于行波波幅的直流电压,提供x方向的限制。cIM主体部分的电极形成一个5 cm×0.5 cm的矩形离子通道,离子容量比孔径0.5 cm的线性TWIMS高10倍。cIM与质谱(MS)系统的主离子光轴相交的接口区域(图2C)是cIM的关键部分,其两组阵列电极结构的设计,可以分别施加x方向(图2E)、y方向(图2F)的行波,从而实现离子进入、射出和迁移率分离三种功能的切换。
Waters在cIM前后均连接传统线性TWIMS,将离子的注入、喷射、存储、激活与cIM的功能进行组合,可以实现IMSn功能。IMSn选择可以将cIM中的特定迁移率范围的离子喷射出去,剩余的离子继续执行迁移率分离,重复这一过程将持续减小分析范围,以避免在多通道实验中,较大迁移率离子超过较小迁移率离子产生的“套圈”现象。IMSn激活是指将特定迁移率的离子喷射回前级TWIMS,其余离子被喷射到飞行时间质谱(TOF)中,前级TWIMS中的离子经过碰撞诱导激活/解离后重新注入cIM进行迁移率分离,再将分离后的离子喷射到TOF进行检测或者继续进行IMSn分析。
图2 cIM结构示意图
基于无损离子操纵结构的行波离子迁移谱(TW-SLIM)通常由6列射频电极和5列行波电极以及两边的保护电极组成,与cIM相似,相邻两列射频电极上施加反相射频提供纵向限制,保护电极上施加直流电势提供横向限制,行波电极上施加行波驱动离子进行分离。90°转弯结构的应用使TW-SLIM在相对紧凑的空间尽可能的实现路径延长,Deng等人开发出分析通道长达13 m的蛇形路径TW-SLIM(图3a),单峰分辨率达到46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动态开关离子开关,Smith等人提出了多圈循环式TW-SLIM(图3b)。离子经过40次多圈飞行后,分析路径长度超过500 m,分离能力达到1860,并且可以实现基本无损的离子传输。
图2 (a)13 m长的蛇形TW-SLIM;(b)循环蛇形路径TW-SLIM和动态离子开关
总结
经过二十年的发展,TWIMS的结构和性能发展迅速,从早期的环形电极堆栈结构(SRIG),到循环结构(cIM)和无损离子操纵结构(SLIM),分辨率获得了极大提升。作为一种超高分辨离子迁移谱技术,TWIMS通常与质谱进行联用,在蛋白质组学、脂质组学、异构体鉴定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参考文献
[1] Analytical Chemistry, 2019, 91(13): 8564-8573.
[2] Analytical Chemistry, 2017, 89(8): 4628-4634.
[3] Analytical Chemistry, 2016, 88(18): 8957-8964.
[4] Analytical Chemistry, 2015, 87(22): 11301-11308.
[5] Analytical Chemistry, 2008, 80: 9689-9699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