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化物所首页

首页

锂电池热失控早期预警技术进展

发布时间:2024-11-08

随着电车普及率的提高,电池安全问题,尤其是锂电池的热失控问题,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锂电池热失控通常分为几个阶段,每个阶段产生的现象和化学反应各有不同。如图1是锂电池热失控过程,在电池过充时,锂离子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,常温下枝晶与粘结剂PVDF反应释放氢气。温度升高至69℃时,SEI膜破裂产生气体;继续升至100130℃,SEI膜完全分解,负极与电解液反应产生更多气体。超过130℃,隔膜收缩或熔化,导致电池短路,加速温度升高。

1 锂电池热失控

锂电池过热会导致电池组成材料的分解,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和氧,在封闭的条件还可继续发生反应,产生大量的热量,并引发相邻电池组的起火,加剧火情。因此在单一或少量锂电池组发生火灾前发出警情、采取措施是避免事故升级的重要举措。

Joule 期刊有关气体预警的文章Detection of Micro-Scale Li Dendrite via H2 Gas Capture for Early Safety Warning作者发现石墨负极上生长锂枝晶,导致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频发,因此开发了一种基于氢气捕获的新的灵敏检测方法,从而发出非常早期的安全警告。实验使用了商业化的LiFePO4电池包,包含32个单体电池,额定电压为25.6V,总能量为8.8kWh。将电池放入储能舱(BESS)环境中图2A,舱内上方放置六种气体传感器H2COCO2HClHFSO2、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和K型热电偶来监测电池包的表面温度,模拟了电池包过充的情况。

2 电池组的过充电实验,可在线检测6种气体

3 电池组在不同时间的光学图像

2B表示充电过程中的电压分布和电池表面温度的变化。t1=0s表示初始充电开始;t2=990s表示检测到氢气产生;t3=1425s表示烟雾出现如图3t4=1570s表示火灾爆炸。从图2CD所示的浓度变化曲线来看,H2CO2CO的浓度值显著增加到t3=1425s(出现浓烟)。HCLHFSO2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为零,并且在1570s电池组着火后略有增加。值得注意的是,H2在烟雾出现前435s,电池包着火前580s被捕获,为人员疏散和防火提供了宝贵的时间。目前,不仅有气体预警,还有温度预警、电信号预警、传感器预警、等方法用于锂电池热失控的预警。

总结:

在探索锂电池热失效预警技术的过程中,我们面临一些挑战。使用温度进行预警时,电池侧面的温度变化往往比上方更早被检测到,这对于大型锂电池组来说并不理想,因为内部温度传递到外部需要较长时间,不利于实现早期预警。在锂电池运输领域,红外测温仪检测温度只能对平面且无遮挡的电池进行监测,而实际运输中锂电池往往需要堆叠,仅依靠温度监测远远不够。气压传感器虽然灵敏度高,但需要将电池组置于封闭空间内,这使得预警条件变得苛刻。至于气体预警,目前多采用ppm级别的传感器,其灵敏度不足,响应时间较长,不利于及时预警热失控。因此,我们正在寻找一种新的预警方法,能够在锂电池热失控前提供有效的预警信号,而对于气体检测方面,离子迁移谱(可达ppb级、反应时间ms)可很好弥补传感器灵敏度不够、响应时间长的问题。


撰写:姜琳琳

导师:黄卫